
“以前攻克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技术难题,只能靠自己摸索,现在有了产学研平台和专家指导,我们团队的科研效率提升了一倍!”刚参与完项目联合攻关的甘肃工程咨询集团技术骨干王菲菲,谈及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时满是感慨。
近年来,甘肃工程咨询集团始终锚定“打造国内一流工程咨询科技企业”目标,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以“五大工程”为抓手,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,健全“引育用留”全链条机制,让技术人才在科创实践中成长,又以人才之力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,走出一条“人才兴、科创强、产业旺”的良性循环之路。
在自主培养人才方面,集团深知“人才成长需与生产需求同频”,为此加大与河海大学、兰州大学、敦煌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,搭建“技术研发+项目攻关+人才培育”一体化产学研平台。
“这个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技术,是我们和兰州大学团队联合研发的,已成功应用到三个重点工程项目中。”在集团技术研发中心,正高级工程师王惠玲指着实验数据介绍,以此为契机,在解决混凝土耐久性方面,集团研发中心已与高校合作许多项目,每年都会为集团培养多名技术骨干。去年在敦煌石窟保护数字化项目中,青年技术团队与敦煌研究院专家并肩作战,不仅掌握了三维激光扫描核心技术,更培育出多名数字化技术带头人。
立足“三新一高”要求,集团在自主培养基础上,聚焦数字经济、智能化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“双碳”战略等科创重点领域,精准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,着力打造支撑创新的“人才智库”。
“集团为我们搭建了优质的项目实践平台,从水库现代化运行管理到智慧灌区系统搭建,都能全力推进落地。”入职6年的技术研发骨干刘卓辉,已带领团队完成多个智慧水利平台建设,其中红崖山水库现代化运行管理矩阵平台、引大入秦东一干十一支智慧灌区平台,有效提升了水利工程运行效率与精细化管理水平。去年以来,集团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及紧缺人才62名,其中不乏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行业领军人才。这些人才的加入,不仅填补了集团多个科创领域的空白,更带动了内部人才的成长,形成“以高端人才领路、骨干人才跟进”的科创梯队。
为让引进人才与内部骨干快速成长,集团实施专项人才培育工程,创建“甘肃咨询大讲堂”,创新“理论学习+微课堂+研讨交流”多元模式。“每月的大讲堂是我们的充电时间,国内外专家讲的绿色建筑、零碳技术,都能直接用到工作里。”工作12年的工程师黄兆升说,今年大讲堂累计举办讲座4场,覆盖职工2000余人次。
同时,集团构建“院士领衔、大师挂帅、骨干参与”的知识传承体系,选拔15名行业大师成立工作室,签订《师徒结对协议》300余份。在桥梁工程技术工作室,国家级大师赵师傅带徒12名,其中3人已成长为项目技术负责人,他主导研发的西合路矮塔斜拉桥施工技术,还解决了黄土地区重大桥梁建设难题。这种“传帮带”模式,让核心技术得以传承,更让青年人才快速挑起科创大梁。
如今,人才培养的成效已转化为集团实实在在的科创成果:近五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85项、软件著作权266项,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立项14项,主持和参编国家性行业性标准7项,地方性技术标准24项,获得全国性、行业性及省部级表彰奖励175项,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效益达6000万元。
从传统技术服务向现代系统解决方案转型,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跨越,甘肃工程咨询集团以人才培养为根基,以科技创新为羽翼,让更多技术人才在科创实践中发光发热,为甘肃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强的“人才动力”与“科创活力”。
(责任编辑:王威)